瑞士脑科学专家解读“音乐益智”的科学原理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0-09-16  浏览次数: 381

 

        学钢琴的孩子的大脑和没有学过钢琴的孩子大脑存在差别吗?莫扎特能说7种语言,是否和他是个音乐家有关?音乐如何改变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人脑对音乐作出反应的奥秘,究竟属于文化、艺术,还是科学?在日前由瑞士驻沪总领事馆举办的“科学·艺术·文化”沙龙中,瑞士日内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脑科学研究员马蒂亚斯·奥克斯林为公众揭开了“音乐益智”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马蒂亚斯介绍说,音乐家和非音乐家的大脑功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有可能是先天的,但也可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这在去年由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证实的。这位科学家在15个月里让一组孩子学钢琴,而另一组不学。结果发现,学钢琴的孩子的大脑和没有学过钢琴的孩子的大脑发生了差异。接受过钢琴训练的大脑多功能区更发达,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组织也更大。这显示:学习音乐可以使人的左、右半脑更好地沟通。

        他也透露,由于音乐方面的训练,音乐家在接收声音信号方面比普通人有优势,大脑对声音信号的解码更在行。这在语言接收方面是一种很重要的作用。另外,音乐方面的训练还能提高人们处理语言的能力。有研究发现,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比未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更能轻易地发现违背或破坏发音中的节奏、音调的现象。对此,沙龙的另一位嘉宾——作曲家陈牧声认为,音乐家对音色、声音高低和节奏敏感,而这三个元素恰恰是语言的组成。从这个角度也许可以解释一些音乐家高于常人的语言能力。

        对于一些公众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的问题——音乐能否增强人们专注地做事的能力,马蒂亚斯说,科学实验表明,很多人在听了音乐之后,智力测试的分数会提高,空间想象力也会得到发展。但这是否表明人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事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呢?就他所知,科学界还未对此形成定论,至少从他自己的经验出发,音乐的伴随并不能使他更好地开展手头的工作。

        当被问及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以来最使自己感到惊讶的发现,马蒂亚斯·奥克斯林告诉记者:过去,科学家发现有40%的中国音乐家具有完美音调感(或者叫绝对音调感),而仅有15%的西方音乐家具有这一能力,以为是汉语的四声发音为中国音乐家打下了基础,但通过对不同语种影响下的大脑脑电图扫描实验发现,能否拥有绝对音调感不是由对旋律的辨别能力决定的,而是由对不同语义环境的理解能力决定的。这一研究报告已在今年春季出版。据说,在此之前,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们曾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公布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婴儿所具有的完美音调系统,帮助了他们在后天学会说话。一旦学说话的过程完成之后,婴儿的完美音调系统就消失了,除非学习一种乐器,或者学习语调表意很强的语言,才能培养这种能力。这位清楚地了解人脑侧面杏仁核部位的活动与人听音乐时的颤栗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的脑科学家,此时又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文化认知对于乐感的影响。
 
相关链接